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_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_久久精品天天中文字幕人妻_小12萝裸体视频国产

? 400-1399-168
為先進制造提供最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主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非凡十年看變遷丨機器人產業邁向高端
發布日期:2022-08-31 09:53 ????瀏覽量: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安川首鋼工業機器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醫療機器人進行腹腔微創手術,咖啡機器人75秒就可完成一杯郁金香花型咖啡拉花,采摘機器人在0.2秒內完成1平方米范圍的蘋果識別……8月18日至21日,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舉行,博覽會首次通過“機器人+應用場景”的形式,向觀眾展示了機器人在醫療、農業等行業的最新應用。
 
機器人被稱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強調,要時不我待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技術和產品接連實現突破,應用水平大幅提高。《“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顯示,截至去年年底,我國已連續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21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22臺/萬人,相較2012年增長13倍。
 
從醫療領域到工業制造業
 
我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
 
8月23日上午,在上海市金橋華虹創新園區上班的劉女士前往附近的核酸采樣亭做核酸檢測。不同于一般的核酸采樣亭,劉女士前去的這處采樣亭沒有“大白”,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機器人。“這機器人真的是高科技,手法一點都不亞于專業醫護人員。”劉女士說,上海的高溫天,排隊做核酸都覺得很熱,“大白”們穿著防護服工作更是辛苦。現在這種機器人核酸采樣亭在上海很多地方都有,真的很方便。
 
機器人醫生、機器人快遞員、機器人服務生……近年來,在國內的各行各業,出現了越來越多機器人的身影。相較于過去人們印象中“身軀笨拙、只能做簡單工作”的機器人,現在機器人的身手越來越靈活,落地應用場景也日益豐富。數據顯示,我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最大的應用市場。
 
最近,一位來自安徽省合肥市的幼兒在中國科大附一院進行了“巨結腸根治術”,手術的“主刀醫生”是一位叫“大奇”的機器人。機器人做手術靠譜嗎?答案是不僅靠譜還具備一流的技術。據患兒的主治醫生介紹,因為孩子年齡小、體重輕,手術又需要游離盆腔無神經節腸管,難度較大,因此手術操作必須十分精細。在這方面,機器人的穩定性和精準度都很高,這臺手術歷時3個多小時,術中出血僅20毫升。

 
 
福建省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正在為一位患者進行手術。(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供圖)
 
醫療是國內機器人應用的一大領域。手術機器人被譽為“下一代外科手術的新方式”,已經在國內不少醫院應用。與往屆世界機器人大會相比,今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博覽會也專門設置了“機器人+醫療”展示區,參展企業眾多。業內專家認為,醫療機器人在介入醫學中的應用既能緩解醫護人員學習曲線過長的問題,也能做到手術更精準化和標準化操作,擁有較大臨床應用空間。
 
工業也是機器人應用的重點領域。作為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集大成者,工業機器人領銜的智能制造已成為目前國內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
 
在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的起重機制造廠區內,智能生產線高速運轉,整個生產流程只需一名工人輕輕按一下鼠標,其余的都由工業機器人完成。作為世界知名的起重機制造企業,徐工集團打造出世界第一條起重機轉臺智能焊接生產線,實現機器換人,一次焊接合格率達到100%,生產效率提升100%以上。在徐工重型涂裝智能生產線,產品的伸臂由2臺7軸噴涂機器人進行噴涂,涂料利用率由51%提升至65%以上,也消除了該崗位給工人造成的職業健康危害。
 
工業機器人以及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運用,讓生產變得更加柔性和高效。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是全國最大的電風扇、微波爐等小家電生產基地,在這里,一條智能化微波爐生產線每8秒可下線一臺微波爐,一臺微波爐箱體上的二十幾顆螺絲,只有最后一顆需要人工擰緊。原本只能生產一種微波爐的生產線,經過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可以一次生產多種規格的微波爐產品。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加速自動化、智能化升級,機器換人、人機協作成為一種趨勢和共識。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發布的《世界機器人2021工業機器人報告》顯示,2021年在中國工廠運行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達到創紀錄的94.3萬臺,同比增長了21%,并且還在持續高速增長。目前,工業機器人已覆蓋我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對工業機器人需求的增長也催生了工業機器人制造的快速發展,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了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從數百家到一年新增注冊超過12萬家
 
機器人產業市場主體不斷優化壯大
 
在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廣東省佛山市三龍灣科技城的12家機器人企業帶來多款高精尖機器人產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駐足。作為佛山市機器人產業的聚集地,三龍灣科技城擁有機器人及相關上下游企業(機構)超過50家,機器人集群優勢日益明顯。

 
 
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一位參觀者與一款人型機器人握手互動。(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廣東省是國內機器人產業的主要聚集區之一。包括廣州、佛山、深圳、東莞在內的城市近年來都陸續建立起多個機器人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大力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廣東省東莞市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成立于2014年,短短幾年間,就初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機器人產業鏈。截至去年,園區內的機器人企業已經超過400家,涵蓋了核心零部件、智能裝備、系統集成等機器人產業上下游多個環節,并形成了孵化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三個企業梯隊。此外,還有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
 
掃地機器人制造企業云鯨智能是松山湖的老住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高寒回憶,東莞的機器人產業發展飛快,就拿松山湖來說,云鯨智能剛入駐的時候,園區的寫字樓還是空空的,沒有幾家企業。但僅僅三年多時間,這個產業基地就幾乎快要被填滿了。政府的服務支持以及當地完備的制造業基礎是吸引企業的原因,也給園區機器人產業的壯大提供了肥沃土壤。
 
機器人產業市場主體不斷優化壯大,彰顯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據不完全統計,十年前,中國本土企業在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占有率不足5%,企業數量不過數百家。然而,近10年來,機器人相關企業注冊數量逐年上升,僅2021年新增機器人相關企業就達到12.39萬家。目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基本形成從零部件、整機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
 
在位于重慶市兩江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的重慶七騰科技有限公司總裝車間,機器人產品經過嚴格檢驗,從這里下線,銷往全國各地。這家于2010年才成立的企業如今產品已覆蓋全國20余個省市,為100余家海內外知名企業提供服務。
 
重慶兩江機器人產業園是重慶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核心承接區域。重慶兩江新區自2012年起,將機器人產業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重點構建集“生產制造區”“成果孵化”“應用研發”等功能平臺為一體的產業生態,目前已吸引培育大批企業。
 
像這樣的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在國內并不少見。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一座機器人小鎮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杭州錢江機器人有限公司2017年入駐小鎮。公司銷售經理王浩宇表示,主要是看重小鎮的產業集聚優勢。“在這里,一出門,就是下游企業;一聊天,就是頭腦風暴。幫我們減少了大量的時間、人員、運輸成本。”他說。
 
有市場機構做過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僅工業機器人行業產業園就已經超過500個,產業集聚效應和產城融合效應都在不斷凸顯。
 
從價值鏈最低端到自主研發國際首創
 
創新型企業持續涌現,核心零部件取得階段性突破
 
國產機器人行業的龍頭企業——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在2022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發布了自己的新品——移動機器人“星衛來”。“星衛來”采用的核心算法、控制系統、導航方式都是新松自主研發乃至行業首創的創新成果,可謂集多項領先技術于一體。
 
雖然在外界看來,“星衛來”閃耀著明星光芒,但對于新松來說,這樣的產品創新已稀松平常。包括我國第一臺工業機械臂在內,中國機器人的很多首臺(套)都誕生在新松。成立22年以來,新松已創造了我國機器人行業百余項第一,上百種機器人產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新松的數字化智能制造車間是一個機器人的王國。不僅流水線上產品是機器人,制造工人也是機器人,從倉儲、物流、裝配、噴涂到檢測,展現了一幕幕“機器人制造機器人”的高科技場景。
 
“工廠里從事生產制造的機器人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新松總裁張進告訴記者,“新松是全球產品線最全的機器人企業,不止生產機器人單品,同時也提供整體智慧工廠解決方案。比如在汽車制造領域,我們研發了中國首臺120kg負載工業機器人等,率先實現國產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焊接領域的大批量應用。”
 
談及公司成功的原因,新松中央研究院院長杜振軍表示,首位的原因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2013年至今,公司共獲得授權專利621項,研發投入增長了約8倍,研發團隊增加到4000余人。靠著創新突破,新松不僅解決了國內工業機器人依賴于進口的局面,還實現了中國機器人的首次對外出口。
 
在杜振軍印象中,這些年來,公司經歷的“從0到1”已多到數不清。無數次接到新挑戰,面對客戶“能行嗎”的疑問,公司的回復都是“沒問題”。杜振軍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的“北京8分鐘”,24個新松移動機器人與輪滑舞者完美配合。“當時導演組找到我們時,從項目規劃到與機器人配合演練只有不到4個月的研發生產周期。而且這次的要求和以往完全不同,我們之前制造的移動機器人主要是用于工廠,路徑多以直線、圓弧為主。而這次是表演用,有復雜的動作設計,而且需要多臺機器人和演員精準互動。”杜振軍說,為了完成這次任務,公司專門研制了全新的導航控制算法,以前都沒想過,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么多技術突破。
 
按照工信部的數據,近年來,國內像新松這樣的機器人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截至2021年底,機器人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達到了101家,涵蓋了整機、核心零部件等各類企業。重慶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是這101家企業中的一員。華數常務副總經理王旭麗介紹,目前,企業已攻克機器人核心技術300余項,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80%。特別讓王旭麗感到自豪的是,企業攻克了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系統的難題,在一芯難求的情況下,實現模塊化驅動器MCU國產化。并通過在機器人結構和控制算法上進行創新,獲國際首創發明。
 
在10年前,我國機器人市場還以海外產品為主,國產機器人只能給外資做系統集成,處于價值鏈最低端。從模仿到原創,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讓我國機器人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步占據一席之地。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近年來,中國機器人產業基礎能力明顯提升,核心零部件取得階段性突破,以機器人操作系統為代表的核心軟件部分關鍵技術取得進展并得到了實際應用。”

相關文章
粵ICP備18155877號-1